【新北旅遊景點】2025年鄞山寺(汀州會館)評論和相片,鄞山寺(汀州會館)一日遊懶人包旅遊攻略、導覽
景點類型:佛寺、親子景點
景點評論:159 則(點擊直達)
景點資訊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07:00–17:30 |
星期二 | 07:00–17:30 |
星期三 | 07:00–17:30 |
星期四 | 07:00–17:30 |
星期五 | 07:00–17:30 |
星期六 | 07:00–17:30 |
星期日 | 07:00–17:30 |
懶人點評:
"環境清優,適教化人們心靈廟宇,是中丶小學生校外教學可去處
"純璞的2級古蹟歷史文物建築加上懸疑野史,值得花些時間細細參訪。"
"很有特色的寺廟,攝影景點
先民足跡。
由福建汀州客家人興建,主祀定光古佛。旁有同鄉會館。離捷運站很近,又很安靜。
離捷運站近,一個有200年歷史的古寺,附近有停車場,旁邊會館也有停車場,交通方便。寺外有廁所。寺內沒有太多人工裝飾修繕,氛圍悠靜,適合漫步休憩的景點。
維護得很好的古蹟寺廟,可惜天際線被後棟建築破壞視覺。
古樸的廟 卻有很棒的建材及風水考究
非常好的地方。寧靜又舒適的寺廟。
很清幽靜謐的寺廟,我很喜歡💕 …
淡水三大古廟之一,鄞山寺創建於清道光二年(1822)供奉定光古佛。早年福建閔西汀州人移民所建,台灣灣僅有彰化定光庵及淡水鄞山寺供奉定光古佛,其信徒為閩西客家移民,本寺兼當汀州會館。本寺由汀州府人張鳴岡等十八姓先祖捐建,會館是漢人的一種地緣性民間組織,汀州人是韓江流域的客家人(韓江是廣東省第二大水系,包括廣東、福建、江西三省共22縣市,流域面積30112平方公里,其中70%在廣東境內,30%在廣東境外 ,from Wikipedia)。因在清道光年間從汀州移居臺灣北部的客家人越來越多,汀州人怕漳州、泉州人欺負,所以在上岸處集合形成聚落,後續自廣閔渡海移民來台的人可臨時寄居在地方會館,久之形成了一個聚落及信仰中心,鄞山寺佐證汀州人來台開墾的事實,也是全台灣完整僅存的一座定光佛寺。咸豐八年(1858)重修,同治十二年(1873)再修,民國七十年間是最近一次修建,該寺大體上完整保存道光初年原貌,目前是國定二級古蹟,該寺經常有建築及相關科系教授領學生來此觀摩道光年間的建築特色,在台灣建築史上,鄞山寺為道光時期之代表作,可謂彌足珍貴,也是探訪淡水可以體驗較為深層的珍貴文化資產。
古蹟,見証了淡水的發展!
清幽的歷史古蹟
難能可貴仍保有古剎原貌,舊有舊的美好。
2022.07 不知什麼時後新增了竹林造景
2016 第一次到這裡的人,記得看看蟾蜍穴,寺後方有兩口井,是蟾蜍眼
二級古蹟,保存的很好,環境很棒
好地方
地方重要信仰與祖師廟應是相互輝應
有些冷清
沿革
康熙至乾隆時期,汀州客家人赴臺灣拓墾者日盛,以信仰定光古佛的汀州南部的永定、武平、上杭三縣居多[1]。像李登輝的來臺祖李崇文就是乾隆時自永定先到淡水,後至三芝陳厝坑的內山墾荒[2]。淡水福佑宮初建時,有八個族群貢獻最多,其中七個均為泉州人,另一群便是汀州客家人[3]。
道光二年(1822年),汀州永定縣移民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出淡水的土地,由粵東張鳴綱募款籌資建立鄞山寺[4]。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5],建身朝向汀州原鄉[3],格局是二殿二廊二護室[4],風格不同於漳、泉、或潮州的傳統廟宇[3]。
鄞山寺、淡水龍山寺、淡水福佑宮和淡水清水巖並列為淡水的四大廟[6]。鄞山寺寺名「鄞」指的便是汀州汀江別稱[1]。但因主祀的定光古佛,其「定光」二字在臺語與「鄧公」諧音,被以訛傳訛叫「鄧公廟」,日後道路、小學、里名也以此命名[3]。
鬧中靜心處
古樸見繁華
已有歷史的小寺廟,寺廟不大
尋幽訪古,發呆放空的好地方。
好喜歡這古蹟,以後有機會再來
一座富含歷史,很有內涵的古宅
雕梁畫棟;寺廟裡每一磚一瓦、一牆一柱都有歲月刻下深深烙痕,讓人發思古之幽情,與好友穿漢服來參訪、拍照起來很有氣氛
環境清淨,廟體建築很美,很古樸,很適合進來參拜。
2級古蹟
漂亮的古寺
處處是故事
樸實無華的御路
蚩吻的雀替
劉海戲金蟾
光緒年間 公龍🐲張嘴 母龍🐲閉嘴
淡水很棒的歷史遺跡
2021 04 23 (五)【城遊新北·淡水·學府路·鄧公路】歷史建築/古蹟/宗教信仰/鄞山寺
初來淡水時,除了在老街與英專路,學府路與鄧公路間遊走外,當然也向中正路,中正東路,中山路,中山北路呈放射線方式探索。
學府路上近鄧公路有間教會與有間寺廟共存與廣場內,讓我覺得臺灣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且平等相待氛圍的好地方。
後來才知道鄞山寺是古蹟,而教會是向鄞山寺承租場地,在淡水傳教與宣教。
下文就鄞山寺的歷史尋文自維基百科
鄞山寺,俗稱鄧公廟,是位於臺灣新北市淡水區鄧公里的定光古佛廟宇,為汀州客家人所建,寺身列為國定古蹟,與淡水清水巖、淡水龍山寺、淡水福佑宮合稱「淡水四大廟」。
沿革
康熙至乾隆時期,汀州客家人赴臺灣拓墾者日盛,以信仰定光古佛的汀州南部的永定、武平、上杭三縣居多。
像李登輝的來臺祖李崇文就是乾隆時自永定先到淡水,後至三芝陳厝坑的內山墾荒。
淡水福佑宮初建時,有八個族群貢獻最多,其中七個均為泉州人,另一群便是汀州客家人。
道光二年(1822年),汀州永定縣移民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出淡水的土地,由粵東張鳴綱募款籌資建立鄞山寺。
道光四年(1824年)落成,建身朝向汀州原鄉,格局是二殿二廊二護室,風格不同於漳、泉、或潮州的傳統廟宇。
鄞山寺、淡水龍山寺、淡水福佑宮和淡水清水巖並列為淡水的四大廟。
鄞山寺寺名「鄞」指的便是汀州汀江別稱。
但因主祀的定光古佛,其「定光」二字在臺語與「鄧公」諧音,被以訛傳訛叫「鄧公廟」,日後道路、小學、里名也以此命名。
除了信仰功能,鄞山寺兩旁左右護室則為同鄉會館。
十九世紀的汀州客家人從福建到淡水上岸,會先住進此寺,等弄清楚環境、有了謀生之道,才往台北盆地移動,因此具有旅館功能。
咸豐八年(1858年)《天津條約》,各國商船開始進出淡水港,北臺灣的茶葉亦由淡水出口,使淡水商業走向繁華。
鄞山寺、淡水龍山寺皆於該年重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鄞山寺再度重修。
昔日香火鼎盛,易聚集民眾聚賭,遂廟方在廟埕左側立碑禁止。
在日本政府積極建設基隆港政策下,北臺灣商港地位從此轉移,淡水因此商業轉向沒落,當地廟宇香火也受到影響。
1980年代,朱天心以「奄奄一息的破廟」形容其印象。
鄞山寺廟運一蹶不振,廟裡幾尊骨董神像及唐山師傅所刻之雕花天花板,被宵小洗劫一空。
如印童、琴童、觀音、香爐都被竊,只在臺北的古董市場找回觀音像。
今寺址為鄧公路15號,自初建之後百年三次修護無太大改變,其因是香火不盛而沒錢重建,寺柱尚留有張鳴綱題的楹聯。
1991年4月29日開始大規模整修。
近一年後已完工八成,但油漆匠不具指定古蹟資歷證明,彩繪是用虹牌油漆,而非造古法的桐油和礦物色料修復,出現彩度濁厚不化情況,令木結構整體景觀呈現不明快感。
後,管理委員會自行籌資於1993年修護,並在廟埕旁再建文化大樓。
縣政府曾委託李乾朗調查研究,之後修護工程報告書詳加記錄,拍攝大木作、瓦作、泥水作、剪黏、泥塑、油漆、彩繪等施工細節。
1995年6月26日,內政部長黃昆輝頒獎表揚鄞山寺維護古蹟不遺餘力,與維護佳冬蕭宅有功的蕭福應獲頒獎狀及獎金各五萬元。
傳說
淡水人傳說鄞山寺的「蟾蜍穴」與氣象聯隊淡水舊址旁的「蜂巢穴」是淡水兩大重要穴位。
蟾蜍穴也叫「蛤蟆穴」、「水蛙穴」。
對鄞山寺香火衰弱,寺方說法是當初建廟時依地理作蛤蟆狀設計,廟前半月形水塘為其口,廟後左右雙井為其眼,果然日漸興旺,但廟門正對面村落的風水卻為「蚊子穴」,被剋的村民便請來地理師做法,夜裡燃燈引蛤蟆上,果然破此廟風水,廟運一蹶不振。
另一說是受村民委託的風水師在河邊立了一根旗竿,意謂釣青蛙,廟的兩口水井中乾濁了一口,成了獨眼蛙,香火就此大衰。
亦傳說對面的草厝尾街是會被蛙剋的蜈蚣,街民遂請風水師豎起桂竹接成的釣竿,每夜點燈作餌、道士念咒,使寺方風水成「病蛙穴」,當廟祝者便霉運當頭。
還有傳說原本蹲在鄞山寺的蟾蜍,被驚動後跳到今鄧公國小現址的爛泥地棲息,從此改為該地生生不息。
寺方認為在興建文化大樓從事文化公益事業後,風水變好,境界、廟產均有提升。
其中文化大樓還租給原本設在淡水老街的淡江教會,形成教會與廟宇相鄰的景象,讓教會人士搬來前有過心理掙扎。
寺方並委託輔仁大學大景觀設計系林俊寬,依風水整建寺廟庭院和植栽。後來建商在寺後蓋大廈,擔心影響風水的廟委去溝通後,大廈中央留有空隙,以保住部分風水。
祭祀
寺裡供奉的定光佛神像為木料雕成,再敷上灰泥,相傳是從福建祖廟迎回。
其軟身神像原為右手結金剛拳、左手護胸,改為兩手放下結手印,中間置黃色紙花。
廂房設有先賢羅可斌、羅可榮昆仲的神位及胡焯猷、張鳴綱等人的長生祿位。
管委會是由當初建廟主要出錢出立的江、蘇、游、練、胡、徐等六姓共二十一人的後代組成,並於每年農曆元月初六定光佛得道日、七月廿一日普渡,依古禮祭拜。
方便好地方!
有歷史的寺廟,好天氣的話,光影效果很棒。
離淡水捷運站很近,就在捷運站對面,很有“古蹟”味道
美麗古老的廟宇,見證早年先民以同鄉為信仰單位的文化。
保有300年前建築特色,遺憾的是現在由公家接管我後,沒有了香煙裊繞,也沒有了莊嚴的誦經聲,徒留漂亮的空殼而已。
台灣難得一見的汀州定光佛信仰與建築
可來
很有古味, 非假日裡面完全沒人,可以慢慢加以欣賞。
此次是因到淡江較會才發現這個古蹟。鄞山寺又叫「汀州會館」,位於淡水鄧公里鄧公路15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指定為國定第二級古蹟、古蹟類型為寺廟,面積2,131平方公尺。「鄞」出自汀州主要河川鄞江,為連江上游。台灣目前僅有兩座寺廟供奉定光古佛,一是淡水的鄞山寺,另一個是位於彰化年代更早的定光庵。淡水鄞山寺廟址鄧公路,乃因「定光」與「鄧公」之閩南語音近,而訛為「鄧公」,以致所在地名成為「鄧公里」、路名成為「鄧公路」。會館則是一種地緣性民間組織,以互相濟助為目的是一種同鄉會。
淡水知名古蹟
好漂亮的古建築
建築古樸,別有風味
古樸之美!
百年古廟!歷史見証!大門口的半月型風水池全台獨有!
喜歡♥很有特色的廟宇
寺內處處充滿桂花香,安靜祥和,是不可多得的宗教聖地。
北台灣保持古樸最完美的廟宇!
不是流浪到淡水。
鄞山寺
旁邊為什麼叫:鄧公路及鄧公國小呢?
其實這鄞山寺是奉汀州守護神:定光古佛。台語:定光丶定光⋯⋯就變成了鄧公⋯⋯
鄞山寺,坐東向西,後靠大屯山,前有淡水河,是過去說的風水寶地:蛤蟆穴。
寺前半圓池是蛤蟆口,寺後有兩眼井,一清一濁,仍風水奇說,值得一遊。
道光三年至今,歷經數次修繕,為見證淡水歷史事件的古寺。位於大廈環繞的二級古蹟歷史建築物,外觀古樸,內部建物漆黑,主祀定光古佛,次祀觀音佛祖丶福德正神,香火稀疏。廟埕可繳費停車,前面有蓄水池。從捷運淡水站2號出口,過馬路不久即可到。
從小去到大的地方
甚具古蹟原貌,發思古之幽情
古樸,簡單,歷史印記,淡水捷運站前
還好
《汀州府志》記載,定光古佛生於五代末年,姓鄭名自嚴,是一名禪宗僧人,年僅十一歲開悟出家,通曉佛法,十七歲到汀州傳法,為當地除除蛟患收服猛虎、巨蟒,圓寂多年後汀州城遭賊寇圍攻,相傳他顯靈退敵,因此朝廷賜匾命名寺廟為「定光院」,他被尊為「定光古佛」,之後成為閩西汀州人的守護神。
西元1822年(清道光2年), 由汀州名人張鳴岡發起建廟活動,淡水的汀州富商羅可斌、羅可榮兄弟捐地,汀州移民集資之下建造,西元1823年落成,奉祀汀州客家人的保護神「定光古佛」,並由汀州武平縣巖前城迎來「定光古佛」罕見的軟身神像奉祀。定光古佛是中國南方客家人祭祀圈才有的信仰,台灣也僅有兩座寺廟主祀定光古佛,一為彰化市定光佛廟,另一乃淡水鄞山寺,保存了許多精美建築藝術、文物,1985年公告鄞山寺為為國定古蹟。鄞山寺廟址因「定光」與「鄧公」之閩南語音近,而訛為「鄧公」,故其路名為「鄧公」路。當時,其廟不僅是北台灣地區的汀州客家人信仰中心,同時,也充作汀州會館,提供汀州商旅、鄉民棲身,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