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旅遊景點】2024年忠順廟(原汐止神社)評論和相片,忠順廟(原汐止神社)一日遊懶人包旅遊攻略、導覽
景點類型:寺廟、親子景點
景點評論:72 則(點擊直達)
景點資訊
營業時間:
星期一 | 05:00–17:00 |
星期二 | 05:00–17:00 |
星期三 | 05:00–17:00 |
星期四 | 05:00–17:00 |
星期五 | 05:00–17:00 |
星期六 | 05:00–17:00 |
星期日 | 05:00–17:00 |
懶人點評:
"臨近市場警察局汐止公園的廟宇環境還算乾淨只是有些吵雜周邊有些流動攤販
"。現在這些設施都用來守護台灣的神明,讓功能延續下去。"
"返腳,六月七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六月十一日,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
原本是日治時期的汐止神社,所以有一些狛犬和石燈籠,外面還有鳥居,鳥居很大,我覺得很漂亮。
上次造訪時間
週末
等待時間
不需等候
建議預訂
否
恭祝聖誕,新莊西盛里保儀大夫參香。廟方提供獨家手藝的油飯真的好吃!
上次造訪時間
國定假日
抽籤超靈驗,厲害的神明
雙忠廟,主祀保儀尊王、保儀大夫張巡、許遠。大唐在安史之亂由盛轉衰,賴兩位孤忠死守江淮要地睢陽,為朝廷保住魚米之鄉經濟命脈,為李唐國祚再延百來年。張巡也因此被文天祥寫入正氣歌,與顏真卿並列唐代忠臣:「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千古傳頌、香火不絕。因張巡守護半壁江山,連帶保護了東南茶葉倖免於難,因此也被江南茶業從業者敬為茶神。本廟為此間少見居於鬧市,兼存中日建築風格的百年古蹟,儘管規模不大,仍推薦前往參香逛逛。
上次造訪時間
平日
等待時間
不需等候
在熱鬧的菜市場旁,環境舒服可以感受到平靜,現在旁邊多了水返腳公園,更適合全家一起來走走
汐止很有名的歷史建築古蹟-忠順廟,門口有2隻日本狛犬石像,歷史故事得遺址,很多人來拜拜祈福保平安!!
今日經過汐止時特意轉進來看看,可惜今天廟前步道有施工,所以沒辦法好好參觀。
原汐止神社~
很值得來走走看看的地方
此廟香火鼎盛,安定人心
到中正市場路過就來拜拜
洗手間也很乾淨
汐止老廟👍
附近有市場 公園 可以去走走 …
垃圾中華民國政權,把汐止神社還給我們吧
忠順廟,原為日據時代「汐止神社」。日治神社遺跡,石燈座上昭和年號的石刻,鳥居,值得參觀。
在返水腳公園旁邊,幽靜莊嚴的小廟,有一種熟悉又親切的感覺。
日本時代汐止神社的舊址
忠順廟是日治時代的「汐止神社」,約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年),汐止人都稱呼忠順廟為「能久宮」,主要原因是紀念日本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同年五月十日,日方即命令陸軍中將樺山資紀為首任總督兼接收台灣的全權代表,並調派了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武裝部隊,由旅順起行,於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八日,率領艦隊二十餘艘,進入基隆港外與樺山資紀會合。五月二十九日,北白川宮派村景明少將,正式從三貂灣的澳底登陸,台灣民主國隨即瓦解。五月三十一日,日軍佔領三紹嶺。其後,北白川宮派員於六月五日進軍水返腳,六月七日,川村旅團進入台北城,六月十一日,北白川宮進抵台北城。
由於日本在攻台的過程並不是很順利,日本特別派了近衛師團在台灣停留半年,從北至南遭遇無數台民兵勇抵抗,據傳能久親王是在嘉義中埋伏受傷,而後死於台南(但日本官方說法,能久因染病而逝)。能久親王抵台北城前,曾駐蹕水返腳蘇大老妾之住所(就是今天的忠順廟址)後來,日本總督府為了要紀念北白川宮,遂於昭和十四年(1939年),明訂能久親王駐蹕之蘇厝為「遺跡所」,號稱「能久宮」,以紀念能久親王。目前已沒有遺跡可供後人追憶,僅留有當時神社的石碑、石獅及日式石燈籠,石碑、石燈籠上依然可看到過去遺跡所的點滴,包括汐止神社及昭和十二年等刻字,位在消防隊旁的「鳥居」則是另一個神社遺跡所的證據。
小時候去傳統市集都會經過,今天去水返腳公園,也進去忠順廟拜拜,門口的石獅是走比較可愛的路線,還有古色古香的石燈,非常有特色,之前有名的電視劇通靈少女也有在這邊取景喔.
汐止人信仰的廟宇,每年都會來朝聖!
就在大同路汐止公園、民眾活動中心丶圖書館旁邊,及中正路傳統市場出入口。清朝光緒年間設立閩南傳統古厝,主祀唐朝抵抗安史之亂的名臣張巡,日據時代改成拜能久親王的日本神社能久宮,所以有日本神社的鳥居、燈座、犾等特徵。台灣光復後去除神社,又改回忠順廟,佛教道教共處一室,會擧辦祈福及超薦法會。黨國大老陳誠、張群等人都有提字紀念護國佑民的張中丞,而寺廟的建築樸素,沒有傳統廟宇華麗的雕樑畫棟。
位於大同路上唯一紅色大鳥居,進入後彷彿與世隔絕的古早廟宇,中午前有熱鬧的早市場。旁邊有大量機車車位
柏犬和石燈很有日本味
鬧中取靜,雖然在市場邊上,還是很莊嚴肅穆,花園也很漂亮,兼做社區公園,就算沒來參拜,休息聊天也是好選擇。
860年(清咸豐10年)開放滬尾(淡水)、安平二港通商,茶、糖、樟腦三項經濟作物,成為台灣最主要輸出貨品,由於平溪、石碇、瑞芳等地的茶農,將茶葉先運至水返腳 街上進行加工,再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使得水返腳有許多人因經營茶館而致富,如蘇大老(即蘇樹森)、李萬居等人。
蘇樹森(字松茂),生於1827年(清道光3年),地方上皆稱「大老」(即是「大老爺」之意,不稱其名以示尊重)。 1884年(清光緒10年)中法戰爭爆發,劉銘傳赴台督辦軍務,因情勢緊急、兵力不敷調度使用,劉銘傳乃號召各地仕紳組織團練、招募練勇協防。當時蘇樹森奉劉之命,募集義勇右營管帶兵卒五百名,駐防暖暖大水窟;1885年(清光緒11年)法軍進攻暖暖月眉山、大水窟,蘇樹森與林朝棟、桂占彪、劉朝祐等人奮力拒戰。同年四月,中法議和後,蘇樹森因戰守有功,獲賞四品頂戴,並以布經歷職銜,不論單雙月分省補用巡檢。 因清朝的官職,蘇大老將道光年間起造之大厝加上八尺高之燕尾翹脊,成為一棟正面連諼龍在內七開間的大厝,正面門廳兩次間開琉璃花磚圓窗,形制頗具特色,地方上皆以「蘇大老宅」稱之, 即是現今「汐止忠順廟」的前身。
汐止忠順廟位於新北市汐止區中心,離汐止老街、火車站相當近,從最初清朝時期為蘇家的民宅,而後成為日本能久親王的遺跡所,右側再增建日本神社,二次大戰後神社被拆除,改建蘇家大厝為忠順廟。這短短的幾句描述,卻是汐止市的一段大歷史,但是事情的來龍去脈,始終沒有專書完整的紀錄,因此接下來將使用第一手文件,來架構、還原,這一小片土地,所上演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
關於汐止忠順廟主祀神保儀大夫的來源,訪問過幾位仕紳,大抵是陳姓祖先從泉州府安溪縣分火,擔著扁擔渡海扛過來的,最早期有「陳尪公」的神明會組織,每年農曆四月十日辦「吃會」,並且筊杯選出下任的爐主,後來將保儀大夫奉祀到蘇家大厝(或稱蘇大老宅,即忠順廟現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年誕生,1895年去世,享年四十九歲,為日本天皇的宗室 。他的去世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是病死,有的說是被原住民殺死,更在由北往南征之路途,都有傳說是被各地的義勇軍殺死 ,總之,能久親王是在台灣西部,進軍南下途中死亡,這是日本皇族第一次在海外陣亡,所以為紀念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特別以王者之禮,在台北圓山建立一座約一萬六千坪的日本廟,謂之「台灣神社」(位在今日圓山大飯店),其內恭奉能久親王之牌位。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水返腳時,曾佔領庄長蘇樹森(蘇大老)之宅邸過夜居住,在《南日本-台灣懷古錄》日文書中,有一篇〈水返腳蘇樹森の歸順書捧呈〉
「敬稟者,水返腳蘇樹森,嘗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台灣一島既屬日本管轄,森等自是日本人民,大軍到此,盡竭力周旋,以報效伏念我大日本皇帝,威勝五霸,明繼三王,保赤於誠,求養兵士於心,服施仁載義,扶弱挫強,以此制敵。
敵不推以此,圖效何功不克,自大軍到基隆以來,森等百姓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來到水返腳。
森又派人引導大軍,於先路台北一帶地方,可做大平之賀矣,惟聞台南林朝棟及丘逢甲、劉永福等,駐紮兵勇五六十管,開鑿地道以阻天兵,未知果否,森亦派人到新竹縣窺其勢,日後再稟報。但願我軍預先設法提防,庶為萬全之計,伏乞。
親王殿下兵馬大元帥 施行切叩」
蘇樹森出面奉表輸誠,其背後面對著日本軍國強權,大軍強行入境家鄉土地,卻隱藏心中的忐忑不安與無可奈何啊!!因為清國台灣巡撫唐景崧及丘逢甲等高級官吏,將私財運出台灣外,早已打算逃回清國,在當時台灣早已呈現無政府狀態。
在書中另有一篇描述親王過夜的房間:蘇大老之宅邸有一個房間做為能久親王的寢室,房間大小約十疊(榻榻米一塊即一疊,約180公分 × 90公分),正面恭奉祖先牌位。房內原本並無睡覺的床組,因此只得排出兩張簡陋的木板凳,放上木板做為睡床,上面鋪上蘇樹森奉上的台灣棉被一條,棉被上再鋪以台灣草蓆,而親王所蓋的毛毯則是由侍從恩地轍所提供,從而就寢。從這些敘述大致可推測,能久親王是住宿在蘇大老宅的正廳(因為有神桌與神明的奉祀)。
日治時期,汐止街為保存能久親王暫時停駐蘇大老宅的遺跡,明定此處為「水返腳御遺跡」,1922年(大正11年)以當地的預算,租下蘇大老宅的正廳及其左右兩間房間,禁止民眾出入,並將每年六月十日訂為紀念日,於此處舉行祭典,因此原本奉祀於蘇家大厝的安公祖(保儀大夫),則暫時寄奉於汐止老街的「濟德宮」(媽祖廟) 。又於1930年(昭和5年)三月十日,七星郡汐止街以六千圓買下蘇大老宅約八十四坪的建築及其土地四百一十坪,作為「御舍營所」, 這棟建築為當時蘇樹森新建的,紅磚建造、瓦片屋頂,在當時是此地規模屈指可數的宅邸,原來是蘇樹森給予妻妾居住的房子。
日治時期,1939年(昭和14年,民國28年)日本學者增田福太郎所著的《台灣の宗教: 農村を中心とする宗教研究》(東京:養賢堂出版)一書所做的田野調查,對於汐止市所屬的七星郡有一段描述:「七星郡汐止街濟德宮,媽祖之外,祀保儀大夫,因為當時原住民出沒,又惡疫流行,乃奉祀之。」 自清朝開始漢人入墾,就不斷與台灣的原住民發生衝突,所以保儀大夫在當時有著防出草之害的神蹟,這與保儀大夫死於安祿山等人之手,其人為「番」,所以保儀大夫與「番」是對立的詮釋。再則,民眾相信保儀大夫遶境,能袪除疫病、保境平安,過去醫療環境不佳,人們生病沒錢找醫師看病,況且路途遙遠,因此向保儀大夫筊杯祈求「藥籤單」,是舊時代困苦環境中不得不做的選擇,所以民間也流傳著保儀大夫能治病靈驗的神蹟 。
1934年(昭和9年)五月十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刊載:「汐止街舊曆四月四日媽祖祭典,合併於舊曆四月十五日與保儀大夫之祭典同日舉行。」同年五月二十七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刊載:「七星郡汐止街媽祖祭典,訂二十七日與保儀大夫祭典合,本年為合併初年,同街各界人士,欲作紀念,挽回人氣,極力準備種種藝閣陣頭,且比往年倍加熱鬧。」由此二篇報導可看出,汐止民眾非常重視保儀大夫遶境所帶來的平安祈福活動。
台灣總督府於1934年(昭和9年)在「台灣社會教化協議會」,提出以神社為地方教化中心的主張,及同年「有關神社建造要項之件」綱要中,關於「一街庄一社」的政策後,台灣的神社數量急速成長。
1935年(昭和10年)修繕「御舍營所」遺址的同時,為在鄰近之土地設立「汐止神社」 ,因此收購了周圍民地約四千五百坪。 汐止神社全用檜木建築,要花費六萬元日幣,汐止街負擔三分之一,其餘的費用由地方仕紳分擔。 汐止神社建立的那一年,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最炙熱的時期,日本政府展開寺廟整理,並造就台灣本島上百座大小神社,也就是台灣總督府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全台廣設神社,並強迫台灣人民改變傳統的宗教信仰。同年的十二月五日中川台灣總督府告示第一八四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公告為能久親王之遺跡所為史蹟,即「能久宮」。
1937年(昭和1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舉行汐止神社的鎮座祭,恭奉天照皇大神、倉稻魂神、大己貴命、明治天皇、能久親王等。
1938年(昭和13年)五月九日《台灣日日新報》刊載,大致內容:「七星郡汐止街,有許多寺廟祭典,今年剛好是汐止神社第一次鎮座祭,為配合以神社中心,達成皇民化暨生活改善運動目標,舊曆四月十五日的保儀大夫、媽祖、清水祖師的祭典,以及農曆九月十四日城隍祭典等,皆改為六月十日與汐止神社祭典合辦,統一舉行。」這些報紙資料,將日治時期汐止保儀大夫的祭典,紀錄的清清楚楚,從最早的舊曆四月十五日,整個汐止民眾積極參與保儀大夫遶境,準備許多藝閣與陣頭熱鬧非凡的景象,後來在政治的脅迫下,因皇民化政策,曾經改為六月十日與汐止神社祭典統一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