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旅遊景點】2024年寶藏巖觀音亭評論和相片,寶藏巖觀音亭一日遊懶人包旅遊攻略、導覽
景點類型:寺廟、親子景點
景點評論:431 則(點擊直達)
景點資訊
營業時間:
星期五 | 08:00–16:00 |
星期六 | 08:00–16:00 |
星期日 | 08:00–16:00 |
星期一 | 08:00–16:00 |
星期二 | 08:00–16:00 |
星期三 | 08:00–16:00 |
星期四 | 08:00–16:00 |
懶人點評:
"位於台北市公館附近,交通便利,將從前眷村空間活化為觀光好去處著實不錯。"
"位於公館的汽車停車場旁的世外桃源 裡面是文青逛逛的好地方
"環境清幽,很有特色的歷史區域,周圍還有河濱公園可以散步享受自然
就是在地的寺廟。
上次造訪時間
平日
等待時間
不需等候
建議預訂
否
整段話的概略意思是「透過心量廣大的通達智慧,而超脫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徑」。「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即為「圓滿究竟、全面地、徹底地理解宇宙真實與原理的智慧」。
「摩訶」:無邊無際的大、心量廣大[34]。比喻宇宙萬物大自然之間的規律與特質,約略相當於中國傳統文化指稱的道與廣義的命。
「般若」為梵語prajñā音譯,指通達妙智慧;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為沒有空性的智慧。讀般若心經,就是為了通達空性的智慧。依大般若經記載,般若為諸法性與相皆不可得。此梵語是由接頭詞「Pra(向前方、前進)」與動詞詞根「√jñā-9(認識、了知)」構成的女性名詞,原意是「向某個對象前進去認識它」,即「全面地、直接地、徹底地去體驗而覺知某個對象,這個對象就是「法性(Dharmatā)」,理解宇宙一切現象的原理的「般若(Prajñā)」就是智慧。
「波羅蜜多」為梵語pāramitā音譯,指到彼岸[35]或圓滿成就[36][37];此梵語是由形容詞「pāramī(最高的、究極的)」和女性名詞接尾詞「tā」構成的女性名詞,為「圓滿、究竟」的意思。
無宗教信仰,白跑一趟!
寶藏巖藏寶藏,觀音佛陀清淨地
感覺很優質清淨的好地方,適合沒地方供祖先,可以請到這裏供俸,不明白的可以去現場問賴師姐
佛門聖地
足夠令人愉快的寺廟,但除非你是和尚或尼姑,否則不允許進入帶有觀音雕像的主殿。風景優美,靠近一個漂亮的公園。
隨然不大,但也算是有歷史的,莊嚴且肅靜,很好的廟宇.
放鬆心情的好地方,附件有寶藏巖藝術村可以參觀及健行。因為是近山,建議傳平底鞋。
可以從水源町公園 走尋寶步道過來 更有野趣 也更绿
很可惜. 廟方製造一個多餘的屋頂. 將寺廟美學全部摧毀.
古剎中,聽訴說著一段段的陳年往事,宗教儀式中,帶著濃厚的歷史故事。
在喧囂的城市中感受到一絲的平靜安逸與神明慈祥的守護!
維基:市定古蹟
寶藏巖創建於17世紀,
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亭,
又稱「觀音巖仔」。
旁邊鄰近河濱公園,很適合結束後去旁邊走走看看
《寶藏巖》[市定古蹟]建於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又稱寶藏巖觀音寺、寶藏巖觀音亭、寶藏巖寺、石壁潭寺、觀音媽廟等;位於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靠虎空山小山坡而建~
17世紀末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正式統治台灣,閩南人逐漸移民,其登陸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著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
寶藏巖正是康熙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於「虎空山」所建,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廟內的[褵虎石窗]與1798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寶藏巖村落的入口
值得一遊
環境~ 悠雅 。
廟宇協助點光明燈的工作人員態度非常差,只是希望可以選光明燈種類,卻被吼叫擺臉色、還讓插隊的人先買,大年初一來這裡實在無法獲得祝福。
好像是市立古蹟,但可參觀的範圍不多
文昌君很靈
公告五點關閉,但是工作人員四點四十五就急忙準備收工,真是閒米養人。
寶藏巖,為臺北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靠山崖而建,所以稱為「巖」。創建/起源年代為清乾隆56年(公元1791年),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修建。
寶藏巖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寺,主祀觀音佛祖,兼祀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城隍爺、土地公、註生娘娘、彌勒佛、地藏菩薩、開山祖師大德、檀越主等神佛;曾經是文山地區的公廟,也是該地區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更是安溪人開拓古亭、公館、及景美一帶的歷史見證。
17世紀康熙年間,清朝打敗明鄭,正式統治臺灣,移民陸續來到臺灣;其中有少部分移民沿著新店溪上岸,在現今臺北市公館、景美一帶登陸並進行拓墾。多數的文獻中,都引用清同治年間出版的《淡水廳志》卷十三古蹟考寺觀中所載,認為寶藏巖正是由康熙時期移民者之一的郭治亨(生卒年不詳)及其子所興建,並將寶藏巖的創建年代定為康熙年間中葉,約是17世紀晚期。然而依據殿中清嘉慶3年(公元1798年)監生游大川(生卒年不詳)所立之「觀音亭碑」的碑文記載,加上拓墾史研究指出寶藏巖一帶所屬之林口庄直到清雍正7年(公元1729年)才開始被較具規模的拓墾開發,公館庄的拓墾則是在更晚一點的清乾隆30年代(公元1770年代)進行。由於拓墾後推估約需累積20 年,才有較充足的人力物力可能建廟,目前已有部分學者認為《淡水廳志》記載正確的解讀應是康熙時代渡臺的郭治亨在乾隆年間興建該廟,只是年月失考。寶藏巖的創建年代應較接近碑中所記之乾隆56年(公元1791年)前,後來再由立碑人監生游大川(生卒年不詳)捐出水田租穀收成作為長年香燈供奉。
日治初期的明治30年(公元1897年),寺方曾申請加入日本佛教的淨土宗,並於大正2年(公元1913年)改名為寶藏寺。到了大正15年(公元1926年),由基隆月眉山靈泉寺(承接延續福州鼓山湧泉寺的體系)德馨法師(生卒年不詳)正式就任住持後,寶藏巖逐漸轉向曹洞宗,寺務也日益興旺,甚至成為當時期的曹洞宗名剎之一,極盛時期的信徒及門人不下千人。
由於地勢與地理位置,日治時期的寶藏巖曾設有高炮部隊,山麓南岸也有數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臺;國民政府遷臺後,更成為臺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隨之而來的管制,讓信徒難以出入,寶藏巖寺務趨近停頓。戰後寶藏巖地區軍事管制的解除,於民國57年(公元1968年)重新正名為「寶藏巖」,並於民國62年(公元1973年)重修。民國70年(公元1981年)與85年(公元1996年)的整修與慶成建醮活動,也間接顯示了寺方信仰活動的持續發展。
民國63年(公元1974年),寶藏巖曾被列為重要古蹟,後因整修失去古風,而被取消資格;直到民國86年(公元1997年),才又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市定古蹟。
從公館商圈走過來約10來分鐘,觀音亭歷史悠久,是進入寶藏巖藝術村先經過的地方,蓋的很漂亮,可以順路參觀一下
莊嚴的地方 很好停車
近市區清靜…
寶藏巖的信仰中心,建築很講究,值得細品,亭下廣場小溪頗為雅緻,漫步其中,也可清淨心靈。。
工作人員態度非常差,撇責任撇的很乾淨,不負責任的態度令人生氣!單純來拜拜的話還好,若是想將親友安放在此真的要三思!!
從小拜到大的觀音菩薩,環境佳人不多,值得推薦前往參拜喔!
清凈莊嚴的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