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旅遊景點】2024年艋舺清水巖評論和相片,艋舺清水巖一日遊懶人包旅遊攻略、導覽
景點類型:寺廟、親子景點
景點評論:213 則(點擊直達)
景點資訊
營業時間:
服務指南:
無障礙程度
懶人點評:
"很有特色的建築古蹟,尤其是室內的石材及木材上的雕刻及彩繪藝術
"台北都會中的古蹟之一,亦是電影"艋舺"的拍攝場景之一。"
"很樸實的古廟,正殿後方有清朝的遺跡,值得探訪。廟口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牛肉料理。"
景點評分:4.4
景點類型:寺廟、親子景點
景點評論:213 則(點擊直達)
景點資訊
營業時間:
服務指南:
懶人點評:
"很有特色的建築古蹟,尤其是室內的石材及木材上的雕刻及彩繪藝術
"台北都會中的古蹟之一,亦是電影"艋舺"的拍攝場景之一。"
"很樸實的古廟,正殿後方有清朝的遺跡,值得探訪。廟口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牛肉料理。"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位於台北市市萬華區,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艋舺三大廟,亦有一說為再加上台北市天后宮合稱為艋舺四大廟。本廟創建於清乾隆52年(1788),主祀清水祖師,陪祀有天上聖母、關聖帝君、文昌帝君等神明。本廟在1985年被指定為古蹟,目前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按清水祖師俗名陳昭應,北宋年間在福建泉州安溪得道高僧,因有清水祖師鬥畬鬼的傳聞,故所有祖師的神像都是黑臉;又因為十分靈驗,只要發生天災人禍,神像的鼻子就會落下,故也被稱為落鼻祖師。 清代漢人入墾台北市盆地時,福建泉州安溪人占據了盆地周邊位置,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鄉土神,故艋舺、三峽、淡水、瑞芳等地都有分靈的祖師廟。如今來看,也可以從祖師廟分佈的區域,來了解安溪人的腳步。 作為艋舺三大廟之一,本廟相對其他兩間廟來說,不是那麼的熱鬧,但相對來說也保持著幾分靜謐與古意。另外,幾年前熱映的電影"艋舺",劇中的"廟口"的在艋舺祖師廟進行拍攝。
艋舺三大廟宇之一,古樸寧靜安詳,是優美建築的古蹟與信仰中心。
2023❤️好年平安喜樂❤️ 珍貴的宗教信仰&三級古蹟? 合十拜拜❤️祈祝國泰民安❤️ 2023❤️㊗️?大家如意❤️ 每次經過❤️合十拜拜祈福❤️國泰民安?
靜心虔誠!
好有歷史,江湖味有些重……
保留了以前傳統的模樣
清水巖位於康定路與長沙路街交叉口,主祀「清水祖師」,故有人稱為清水巖或清水岩,也有人稱它為祖師廟。清水祖師,臺灣民間習慣稱祂祖師公、烏(黑)面祖師、蓬萊祖師、落鼻祖師等等稱呼不一。
清水祖師為北宋人,生於福建省,俗家名傳說不一,有陳昭、陳應、陳昭應。自幼習佛悟道,曾在蓬萊山的山巖構築一間小精舍修行,由於巖洞內之的水清澈冷冽,精舍被稱為清水巖(岩),此為「清水祖師」名稱的由來。
相傳清水祖師在清水巖內修行時,有鬼怪用大火將祖師燻得「面目全黑」,而祖師卻是毫髮未傷,「烏(黑)面祖師」由此而來。而「落鼻祖師」之稱,是因為傳說每當祖師廟附近有災難將要發生時,祖師的鼻子就會自動脫落下來,以警示居民與信眾。
於清水巖的龍、虎二堵牆壁可見磚雕圖騰,正門對聯書:「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皆為1817年的重修藝術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匾方面,有光緒皇帝御賜「功資拯濟」匾額一面。
首建於西元 1790 年,現在保留的是 1867 年重建的格局,屋瓦及石柱雕刻都非常精緻,傳遞著老台北的歷史風貌。
與三層樓的青山宮相比,附近龍山寺的規模和人群都不算多。
古蹟,很清幽的好地方
竟然!遇到落鼻😄🙋 …
電影艋舺的拍攝場景 尚未觀光化
在地歷史悠久的信仰中心
艋舺清水巖,全名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俗稱艋舺祖師廟,主祀清水祖師,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為一座受道教、台灣民間信仰影響極多的佛教廟宇。除主祀宋代高僧清水祖師外,並配祀天上聖母媽祖、關帝君、文昌君、地藏菩薩、魁星及福德正神等眾神祇。根據日本學者的研究,從艋舺清水巖分香所建的廟,計有新莊山子腳、景美溪子口、三角湧、淡水祖師廟等。[1]
艋舺清水巖是中華民國直轄市定古蹟,它與艋舺龍山寺和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臺北三大廟門」[2];也與艋舺龍山寺和艋舺青山宮[3]合稱為「艋舺三大廟門」[4],或者把艋舺龍山寺、艋舺清水巖、艋舺青山宮與西門町天后宮(原艋舺新興宮)合稱「艋舺四大廟」[5][6]。
臺北盆地周圍早期多為安溪移民所開拓,而清水祖師為安溪人的守護神,故大臺北地區祖師廟林立。艋舺清水巖與三峽祖師廟、淡水祖師廟、瑞芳祖師廟,稱為「大臺北四大祖師廟」。[7]但這些祖師廟中以艋舺清水巖最具有歷史特色,不僅象徵安溪人的移民勢力,還見證了影響臺北市歷史甚鉅的械鬥事件「頂下郊拼」。
節錄自維基百科
漂亮的古廟
當大家都擠在龍山寺,這裡空空的,不過也是300年歷史的老廟。
很舊沒人去
清五濁以覺人燈傳馬祖
水八功而潤物鉢出龍師
毀損的部分無法重建真是可惜……
這很不尋常。值得來一次。
一個廟婆很兇亂吼
地方信仰古蹟廟宇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位於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
參觀完剝皮寮老街後,康定路往北走即可到達。
而且電影【艋舺】有在這裡取景,就是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台灣三級古蹟呢!並且這裡的場景戲份很重喔,千萬別錯過這裡哦。
之前香火鼎盛,聽說也很靈驗,也因為電影的關係讓這裡熱鬧起來,小吃攤很多,但周圍商家現在漸漸的收起來,導致現在廟宇也較少人參拜,如今香火也跟著退去,也顯得較為落寞些許,希望這些建築也能持續保存下來,重起祖師興榮及面貌。
風格雅緻的老廟
台北建城的歷史見證。洗滌心靈的好地方!
於西門商圈附近,在康定路上的清水祖師爺廟
電影「艋舺」廟口取景處,很有味道的古蹟,可惜造訪時被一堆活動的帆布棚佔據,完全看不出來他的原貌,希望可以取消這樣的租借方式,破壞了廟宇該有的神聖莊嚴氛圍很可惜。
磚雕
艋舺青山宮
興建於 1856年(咸豐六年)
奉祀 靈安尊王(青山王) 為主神
數百年前建立的古老道教/佛教寺廟。它的建立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現在它是老台北市的一個受歡迎的寺廟。
三川殿和正殿龍柱都是清同治七年(約西元1868年)的作品,而廟後廣場亦有一對清同治九年(約西元1870年)所刻的龍柱。
位於三川殿的,是一對八角單龍盤柱,受損情況略顯嚴重,除了龍鬚、龍鬃外,龍眼也遭受破壞,使用的石材類似台灣八里所生產觀音石。此外左柱上有「同治七年歲次戊辰臘月榖旦」,右柱上則是「本邑王姓諸弟子仝敬獻」等字跡存留,說明它們是西元1868年左右的作品。而「仝」為「同」,所以有齊贈之意。
至於正殿的龍柱,其塗金年款字跡,十分的鏗鏘有力,尤其以左柱內側上刻「大清同治七年歲次戊辰荔月吉旦」等幾字體最為精采,並以仿宋字體加以呈現。右柱則有「本邑卓元武功眾周姓弟子再敬奉」,因這些字跡的留存,讓我們了解它們是在西元1868年,農曆6月時所豎立的龍柱。
位於廟後廣場的昇龍龍柱,用觀音石刻成,殘缺情況頗為嚴重,柱下亦用水泥固定。左柱柱體刻有「同治庚午花月吉旦」等字跡,故為同治10年(1870)農曆三月所立,柱上亦刻有八仙像,以一仙人騎獸配一僮方式佈置。
Rather small and nothing spectacular, but still beautiful
可以感受到歷史的一層陵墓。
主神是清水宗師。
古蹟,旁邊小吃可以嚐嚐,他的歷史背景很有味道,可以google看看頂下郊拚
雖然在龍山寺之後感覺平淡無奇,但邦加清水寺似乎保存得更好。屋頂雕塑彩繪鮮豔,原木椽內繪有傳統場景和場景,也清晰明快。這對疲憊的旅行者來說是一個加分項:這個網站沒有遊客,但主要是偶爾的信徒。
整理保存百年古蹟相當完整,但少了整體的整合,以及正門前的違建, 著實可惜
很有過往台北的氛圍
同治年間的古蹟
非常酷,那個女孩讓我們敞開心扉,這樣我們就可以近距離看到眾神。欣賞這麼多細節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對!回廟方要把佛珠~再香爐上~順時鐘繞😉香火也是一樣😄 …
莊嚴
古色古香的廟宇
俗稱祖師廟,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市的三大廟門,為第三級古蹟,艋舺清水巖祖師廟除了主祀清水祖師大小神像多尊外,並附祀關帝聖君、文昌帝君、大魁夫子、天上聖母、四尊者、福德正神等諸多神像;主祀的清水祖師為福建安溪縣移民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傳說甚多,又稱麻章上人、烏面祖師、清水真人、落鼻祖師、蓬萊祖師和昭應大師;清水祖師傳說誕生於宋朝福建永春縣,俗姓陳名應也名昭,施醫濟藥、為民祈雨救旱,鄉民為了表達心中的感恩,在清水祖師所居住的蓬萊山石室建精舍,名為清水巖,成為安溪地方的守護神;
台北老街區的三級古蹟
電影艋舺拍攝地
我散步了。
三大神社?三大陵墓?是其中之一
它比其他三座神社要小,但有一種莊嚴的氣氛。
裡面的接待員?一個女人仔細的解釋道。作為拍照點,有人推薦我拍了一個非常大的燭台,這個燭台自建樓以來就一直存在,所以我拍了一張。據說在施工時作為銅板技術非常了不起。
請叫日本人過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被提醒了很多次~。
走到外面,入口附近拐角處的商店在當地人中很有名,似乎總是排著長隊。 Karikou 似乎很有名,所以如果你參觀神社後肚子餓了,我認為去那裡逛逛是個不錯的主意。
艋舺清水巖祖師廟前有著如參道的空間,而兩側店家是將此面當作是背面,另外參道空間設有許多阻擋車子進入的設施,如果將相關障礙設施拿除,會有更好的空間意象。
廟裡的龍柱與一般在南部看到的龍柱造型不太一樣,清水巖的龍僅盤柱一圈,把大部分的龍身造型保留在正面,並以雲朵作為包覆柱體,因此從正面看過去,會有更豐富的龍身造型,比較可惜的地方是正面可能為了安全著想,而增設了鐵欄仠,因此也把龍柱造型擋住了,如果把這些欄桿去除,會有更好的正立面。
廟後方尚殘有過去後殿的柱體,現在是停車場。
附近紮亂的環境缺乏了整體美
很美 很寧靜的古蹟
主祀清水祖師陳昭應,為民祈雨除旱,民國55年落成,中門兩側有抱鼓石,蟠龍石柱,牆上有磚彫圖案等,讓人培加思古典雅之感。
三級古蹟,週邊正在整修
三級古蹟,廟宇祈禱的地方
始建清乾隆年間,同治年間重建。門前蟠龍石柱,灰塑,樑彩繪皆精美。